【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制造业大省和职业教育大省,我省制造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通过对广东各地市制造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我省制造企业产教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如制造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开展校企合作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难以支撑现代制造业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下一步,要以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抓手,实现校企信息互通、需求对接;以优化产教融合机制为核心,完善校企双方共建共治共享制度;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突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提升职业院校育人能力为基础,全面体现职业院校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制造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23年7月,广东一所高校5名学生走进中建四局华南公司佛山桂城一中项目一线,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实习,践行产教融合。/ 资料图片
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一直坚持“制造当家、实体为本”,但广东省制造业仍然面临大而不强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促进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也是我省保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关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是实现职业教育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均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作为职业教育大省,广东现有职业院校600多所,在校生超过280万人。早在2018年,广东省政府就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有关要求,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8〕40号),推出12条重要举措,深化我省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21年,我省广州市和深圳市被遴选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截至2023年9月,全省76%的高职院校参与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规模为全国最大;校企合作共建80多个省级教学标准和1000多门省级课程工程。然而,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工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企业校企合作的意愿相对较低,“校热企冷”“产学矛盾”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我省产教融合实施进展和制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规模和深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促进实体经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年6-12月,我们课题组先后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案例访谈等方法,在广州、深圳、东莞、湛江、韶关、清远等全省多个地市开展专题调查,其中完成企业调查问卷889份、企业案例35家、职业院校案例9所。现就我省制造企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广东省制造企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教融合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关键,对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下面具体从制造企业、职业院校和融合机制三个方面分析我省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造企业产教融合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校企合作形式相对单一,合作项目覆盖面仍然有限
“校热企冷”是校企合作中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现象反映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没有充分承担起产教融合的主体责任。基于889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规上企业均以不同形式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中主要包括人才培养(29.5%)、产业学院(20.2%)、联合科研(28.6%)等。但是,首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招聘吸纳技能人才为主,对人才培养的兴趣不大。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周期长,企业资金、时间投入较大,留岗工作率不高,导致大部分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甚至不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仅希望由学校全程培养后输送给企业,学生技能操作能力训练与企业需求脱节。其次,校企合作的企业覆盖面有限,难以覆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从调查数据来看,虽然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但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项目非常少。另外,分析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开展各类型校企合作项目的比例越大。例如,在大型企业中,有61.15%的企业通过合作培训或合作办学的方式开展了校企合作,还有54.84%的企业以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的方式展开校企合作;而在小微企业中两类项目开展比例仅有32.76%和31.02%。大企业更多地设有专门研发部门、工会等组织,专门负责校企合作项目并进行有力的推进。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缺乏规模和制度优势,合作基础设施不齐全,在师资与设备供给、制度规范化、人才吸收规模等方面均存在力不能及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难以支撑现代制造业企业发展需要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技术更新与转化的迫切需要和对技能人才的渴求。然而,许多职业院校因办学条件与实训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计与企业和产业需求错配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并最终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第一,职业院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生均拨款方面,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完成的《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披露的“2022年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中位数”数据显示,广东生均拨款中位数10996元,仅位居全国第14名。目前,广东省仅有25所学校达到生均拨款12000元的目标标准。
第二,职业院校师资质量差异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企业用人需求。广东省高职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稳步提高,早在2019年就已经达到65%,但是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配备存在差异,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职业院校无法同时配备足够的“双师型”师资,目前校企人才互聘、聘请行业协会或富有经验社会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时,外聘导师的身份和薪酬待遇等缺乏政策支持,高层次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引入职业院校的工作机制亦不健全。
第三,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生的高升学率和低就业率造成企业不愿与学校合作,以避免承担学生培养后流失的成本。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深化,职校生升学意愿逐年增强。如《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在50%以上。
(三)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的常态化开展不足
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在过去十多年取得了一些效果,如顶岗实习、企业冠名班、订单班等方式。惠州TCL集团与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项目,如SMT专业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建立校中厂等,双方优势互补,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中山市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为合作的大专、本科和研究生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长达两年的企业项目跟进机会,并设置校企双导师制度辅导学生以企业项目为基础撰写论文。合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录用工资高于同期应届毕业生3000—4000元。然而,就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仍然是一个难题。第一,校企协调沟通渠道不畅,政策灵活性较低,合作成本高。调研中发现,尚未建立起市级校企合作沟通平台,产教融合工作以学校自主开展为主,没有相关机制来统筹资源,合作双方对接部门和对接人员的不固定性,造成校企协调沟通不畅。第二,由于缺乏多元协同的信息共享平台,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尚未建立,保障企业需求有效落地的相关制度与政策衔接机制亟待完善。第三,校企合作项目推进缓慢和难以持续深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师资交流合作的动态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公办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尚未实现动态管理,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等机制也还没有落地实施,均给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带来了阻碍。第四,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保障校企合作项目持续开展。由于校企合作项目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双方在合作的目标与需求方面以及激励目标上存在差异性,使得诸多校企合作项目因无法有效满足双方需求而无法持续推进、稳定性不足。
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我省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依靠政策助力,更需要依靠内生增长动力,这就需要依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职业教育赋能我省制造企业的高质量的发展。
(一)以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抓手,实现校企信息互通、需求对接
产教融合政策指导多元主体之间通过协调人员、技术、设备等的交流共享,实现互助合作和双向赋能。因此,为更好服务产教融合政策实践和为相关主体提供及时的、规范的政策信息、合作信息、资源流动信息等,一是要搭建和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形成覆盖全领域、全流程的产教融合支持网络,提高合作需求匹配效率,以助力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广。二是通过创新校企资源整合模式,搭建差异化合作平台,满足不同类型主体的合作诉求,兼顾个性化需求与协同共享,提高合作模式适配度,以助力常态化合作机制的形成。三是加强产教融合的载体建设,鼓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社会资本参与产教融合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如公共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更好地联系各类企业,协调、整合、共享各类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设备、场地使用效率和灵活师资配备,还可以为行业内交流提供场所,为技术技能交流切磋提供覆盖范围更广、使用更灵活的舞台。
(二)以优化产教融合机制为核心,完善校企双方共建共治共享制度
构建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共容机制,在政策上政府要给予合作企业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合作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培训实践提供人力财力支持,让企业获得校企合作的红利。二是完善校企合作的成本共担机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产教融合投入成本高,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学习兴趣低、升学率高,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本收益难以保证,因此校企合作必须要解决用人成本问题。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共建机制,借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长隆集团合作建设“长隆学院”的举办经验,在场地、设施、课程、师资、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四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沟通机制,降低校企合作契约成本,降低合作门槛,激发校企合作互动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产教融合项目高效、广泛展开。五是建立健全产教融合项目动态监测机制,从产教融合项目立项论证到联合培养方案的制定,从项目起步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行监督管理,构建更为清晰和明确的管理机制。
(三)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突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产教融合的行动主体。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支持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新修订的职教法亦充实了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容。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办学,在给予企业更多话语权的同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企业资源,引导企业发挥产教融合主体作用,探索企业依托职业院校深度参与办学的新方法、新路径。二是立足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托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一批示范性“产业学院”,为制造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能鉴定等服务。三是从“校企合作”迈向“产教融合”,扩大遴选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我省各地应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遴选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破解企业人才来源缺乏、创新动力不足和转型升级困难等难题。
(四)以提升职业院校育人能力为基础,全面体现职业院校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以及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职业技术学校应加大技术技能的优化升级和培养体系建设投入,发挥差异化研究优势,鼓励技能科研成果认证,筑牢产业技能根基。一是要优化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相匹配。二是进一步优化经费、拨款分配,优先支持偏远地区和发展相对落后的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更新,将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建设起来,通过政府资金扶持起步阶段,鼓励合作企业扶持后期运行。三是提高职业高校办学层次,扩大职教大学建设与招生规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目标:“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政策亦鼓励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探索“职教高考制度”等。因此,建议积极推动我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尽快实现升级职教大学以及扩大招生规模。四是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步提升师资理论与实操能力。师资力量是保证学校办学质量的根基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我省11所院校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还可以利用省级、市级大师工作室,加强各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提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作者信息:
秦天丽,广东省社科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博士;孙中伟,通讯作者、广东省社科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是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科技革命时代产业工人相对贫困的形成机制与多维治理研究”(23BSH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