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运电子报

2024年1
准印证号:(粤O)L0150053

广东工运Page 19 探索穗港澳职工技能交流和就业创业合作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穗港澳职工技能交流和就业创业合作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作者 广州市总工会

2023年8月19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直播电商技能交流营暨“羊城工匠杯”广州市劳动和技能竞赛第一届直播电商大赛在广州启动。活动由广州市总工会、香港工联会、澳门工联总会、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人社局联合主办。/ 资料图片

2023年5月,经广州市南沙区劳动人事争议三方联合调解中心调解,全国首宗工会聘请港澳律师参与劳动争议三方联调的案件顺利调解成功。图为调解现场。/ 资料图片

2022年7月1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穗港澳青年“七一”嘉年华活动在广州举行。在穗港澳职工青年、高校青年学生等近200人参加活动。图为在穗港澳青年合唱《狮子山下》。/ 资料图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省委、市委有关工作要求,近年来,广州市总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工会工作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与落实《南沙方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以穗港澳职工技能交流和服务港澳人员来穗就业创业为抓手,积极强化穗港澳三地工会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出系列举措,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5-7月,市总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现场考察等方式,对穗港澳职工技能交流和就业创业合作工作进行系统检视,分析存在问题和症结,寻求解决措施与途径,以期更高水平助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地在发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中体现工会担当作为。

穗港澳三地职工技能交流

和创新创业合作状况

(一)院校、企业培训合作情况

一是成立大湾区公共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经广州市发改委批复,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广州公交集团培训中心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成立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有成员单位72家,其中职业院校11家、行业协会6家、企业55家。该职教集团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为基础,制定并通过《关于试点建设公共交通“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的工作方案》《产教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筹建方案》,开展汽车维修工工种等级考核认定和技术专家访谈,统筹推进成员单位在公共交通领域“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的建设,启动行业竞赛,筹备广东省新能源公交车机电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和广东省网巡出租汽车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根据澳门地区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应澳门公交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举办广东公交转型与数字公交专题研修班,组织成员单位到香港九龙巴士实地考察交流,深化与港澳地区互动交流,积极开拓技能人才培训合作,培养更优质的公共交通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为大湾区公共交通领域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院校跨区合作培养电业工程人才。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与香港机电工程署、香港职业训练局学徒事务署等合作开展系列培训班和线上交流活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三方签署《穗港电业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举办高压电工作业人员培训班,使香港电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了解和考取内地特种作业操作证,惠及大湾区电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穗港两地特种作业人才合作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香港机电工程署合作,为香港世赛制冷与空调项目参赛选手提供联合集训,助力香港取得世界排名第五的历史最好成绩。

三是企业跨区开展行业先进技术培训。珠实集团下属珠江设计在2006年设立澳门公司,于2021、2022年分别完成适应港澳管理模式的“建筑资讯模型培训课程”,并在澳门率先开展“大湾区粤澳BIM建筑模型先导工作坊”,得到澳门政府和媒体的充分肯定。2023年,珠江设计及下属广州优比与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澳门建造商会、澳门工程师学会继续通力合作,开展“大湾区粤澳BIM建筑模型环境搭建及深化设计成果展示实践(机电)工作坊”专项课程培训,打造建筑行业数字化“人才基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的BIM技术发展。

(二)政府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就业创业情况

广州市制定施《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南沙区发布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实施支持港澳青年发展“湾区启梦”——双创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穗港澳创新创业基地53家,其中国家级4家(含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3家)、省级9家、市级示范基地10家,市级基地30家,重点打造以南沙“创享湾”为龙头的港澳青创基地矩阵,“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相关工作列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共吸引港澳台1408个创业项目、600余个团队、3000多名港澳青年落户广州,产生专利1401件,获得创投资金10.13亿元。“五乐计划”三年行动完美收官,在7个区13所学校开设64个港澳子弟班,共有港澳籍等学生1750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筹集港澳青年人才公寓1206套,为242名符合条件的在穗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发放住房租金补贴。评聘首批36名港澳籍“大湾区职场导师”,港澳青年与大湾区职场导师结对签约共5对;发放“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198.9万元,惠及460人次。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累计3.67万人次。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青年实习计划、港澳青年学生实习“百企千人”工作项目,3年来共征集超6000个实习岗位,累计已有1000多名港澳学生上岗。

(三)工会推进职工技能交流和青年就业创业情况

市总工会制定贯彻落实《南沙方案》十项措施,结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及湾区工会交流合作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穗港澳三地职工技能交流,吸引港澳职工和青年来穗就业创业,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是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技能大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技能大赛”已于2018年和2019年在香港和澳门成功举办两届。2019年,全总将大赛列为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使其成为大湾区劳工界合作的鲜亮品牌。

二是开展特色技能交流和赛事活动。将省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参评范围扩大到在穗的港澳职工。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工匠技能交流营活动。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与香港铁路工会联合会筹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中心。黄埔国际海员俱乐部专门与香港海员工会签订合作协议。市总工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时尚发型化妆形象设计大赛、珠三角环卫技能竞赛等,邀请港澳工会代表参加、观摩“羊城工匠杯”咖啡手冲和拉花全国赛、女性创客大赛总决赛。

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穗港澳职工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暨工匠学院(该基地为广州工会的唯一一家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引进专业团队运营、联动香港青年创客联盟和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合作模式,为港澳职工青年在穗创新创业、就业实习提供服务和保障。依托“双创基地”举办理论宣讲、业务咨询和政策讲解20多场。邀请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讲政策讲解会,针对湾区青年就业及港澳青年参加广东事业单位招考进行政策讲解。2023年,联合工联中心在员村工人文化宫举办青创内地法律交流会分会场。

四是搭建研学交流平台。挂牌建设28家穗港澳职工交流服务基地,承接组织“千人汇湾区”“知史爱国湾区行”“粤港澳工匠交流营”活动,开展“湾区同心、羊城同行”港澳青年知行研学活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茶艺大赛暨广东省茶艺师职业技能竞赛等。

五是搭建维权服务平台。成立“南沙区总工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创享湾”建立“南沙区总工会法律服务站”,聘请港澳律师参与劳动争议三方联调。

六是加强大湾区职工文体交流活动。如支持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工会与香港铁路工会联合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行业工会工作座谈会暨羽毛球团体友谊赛。做好来穗交流的大湾区考察团的行程安排,引导港澳工会骨干及会员同胞强化对国家发展的认识,加深对大湾区建设的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七是支持香港工联会广州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支持香港工联会广州中心、祈福新邨港人服务工作站、港澳工联会南沙联络部等办公场所和服务阵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支持香港工联会广州中心开展服务保障工作,每年支持解决涉及在穗港人就业医疗、困难帮扶、经济纠纷、抗疫防疫等方面问题。2020年,中心服务港人8804人次。2021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为在穗港人接种疫苗。协助推动在“YY学车”事件中妥善解决近百名涉港青年后续工作,得到市区统战职能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穗港澳三地职工技能培训和交流方面

1.院校合作有待深化。广州职业技工院校与港澳职业学校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广度、深度、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实践技能教学不足、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于现实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创新能力训练不足的现象依然困扰着企业。

2.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在各职业技工院校的技能培训课程中,虽然已尽量使用能讲粤语的专家授课,但某些领域的专家还是只能用普通话授课,在港澳学员沟通和培训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大湾区的商业语言主要是普通话和粤语,港澳青年还需要一定的学习和适应时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当地的语言和文化,包括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等,才能更好地与企业、客户和合作伙伴打交道。

3.技能交流载体不多。三地之间的一般性交流活动较多,但因产业行业发展差异比较大,技能交流受到一定限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西岸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带,以装备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包括新材料、新能源、农业产品、电子加工等。东岸主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以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为主,其中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等。沿海则为生态保护型产业带,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而港澳地区则主要担任促进向外发展、加强对内融合的角色:澳门主要发展旅游休闲服务业、博彩旅游,同时也担任葡语国家交流平台中心的角色;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成为对外开放渠道,担任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角色。因此,技能培训和交流,目前还只能限定在有限的几个行业,如酒店服务、港口作业等。

(二)港澳人员来穗创业方面

1.政策落地需要加强。大湾区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但由于港澳职工和青年来大湾区就业创业涉及跨境税务、个人金融、平台监管等各种特殊因素,一些细节问题考虑还不是很全面,一些政策之间还不能做到很好的贯通,导致政策无法真正落地,不能真正便利港澳青年创业者。如港澳籍人士不能在内地各电商平台开设个人账号进行直播带货。

2.扶持政策还需细化。如人才公寓申请使用方面,目前人才公寓申请手续繁锁和审批时间较长,同时人才公寓基本没配套生活设施,创业青年需要投入一笔资金购置家具,加上每月水电管理等基本费用支出,对一个初创者来说,是一笔不少的费用。个别创业者经常性出差或往返港澳,使用率较低,但又不允许与朋友合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又如,在法律纠纷化解方面,部分港澳青年创业者因商业习惯和法律制度不同而经常出现沟通上的障碍,甚至会产生劳务和商业上的法律纠纷,因不了解内地法律或者是如何申请法律援助,造成在维护权益方面不知所措,在一定程度打击了来穗创业的信心。再如,在贷款和融资方面,港澳青年缺乏在内地的社交资源和人脉,贷款融资面临一定困难,而同时港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对来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采取的实际举措较少——从施政报告来看,只有个别基金计划为到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公共服务有待改进。有的港澳人员虽然知道有些扶持政策可以申请办理,但对内地政府或机构办理流程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申请落地,部分创业青年只能委托中介公司服务办理。据市人社局最近调研,港澳青年对在穗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进行评价,在24个细化指标中,11个指标评价得分超过80分,占比不到五成,“办理服务质量”满意度80.24分,办理渠道畅通性79.82分,办理时效性79.40分、办理材料简洁性78.73分,办理流程明确性78.01分。

4.资讯平台尚需整合。目前广州针对港澳青年创业虽有多项扶持政策和支援计划,但各有不同的主办单位,申请流程、申请条件、截止日期和发布平台也不同,没有创建一个相对统一的港澳青年融入内地创业就业政策宣传的官方平台。同时,在穗创业者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程序和公开信息的路径了解不够,造成了在注册营业执照、商标业务、工商变更、资质许可、公司注销、专利申请、税务等方面进行申请办理存在困难和阻碍。港澳没有专门服务窗口,港澳青年只有来穗或者通过同学、朋友了解到一些碎片化信息,造成来穗创业信心不足。

(三)港澳人员来穗就业方面

1.人才资质认证互通互认需深入推进。广州市在推进职业资格认可和职称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尚不明显,部分专业人才在港澳获得的资质得不到内地认可而无法执业,港澳人员在穗就业受到从业限制。部分职业等级认定虽然可开放给港澳青年,实现“一试双证”,但资格认证及后续的申领补贴都设置了前提条件,如要求缴纳一年以上社保,相关专业(所列专业大多数是内地院校的专业)毕业或从事相关职业一定年限,无形中为港澳青年来穗就业创业设置了障碍。经了解,我市遇到的最大法律问题是职业资格认可属于国家法定事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从业资格、资质作为行政许可事项属于中央事权,由国家统一管理,地方无权设定,广州唯有通过国家层面(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部委)授权,才能推进相关工作开展。

2.给用人单位的政策供给不足。用人单位在招聘港澳人才方面的自主权不够,受很多现有政策限制,更没有像伦敦等城市那样赋予用人单位签发工作许可证特殊权利等政策红利。

3.港澳职工在穗生活仍存在不便。港澳青年的生活、居住等不够便利的问题,也是制约其在穗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

省总工会有关工作

和大湾区兄弟城市工会有益经验

省总工会统筹大湾区各市工会与港澳工会加强合作,建立大湾区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举办粤港澳台工会新春展望会,不定期与港澳工会进行工作会晤,搭建“粤澳工会交流营”、香港青年工会干部和义工“双百培训”、香港“千人汇湾区”、校企合作等重点交流平台,推动设立香港工联会内地咨询服务中心、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内地办事处,鼓励各市工会建设大湾区职工交流服务中心,打造大湾区职工交流基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粤港澳工会工作者业务交流活动,做好来粤交流的港澳考察团行程安排,对于我市工会下一步开展有关工作具有指导,一些兄弟城市工会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一)省总工会有关工作

一是开展特色技能交流活动。广东工匠学院与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为期两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工匠精神传承与培育(澳门)计划”,安排广绣传统文化进企业、进校园等专场交流活动,举办工匠精神培训课程等,在澳门职工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是推进“湾区通”会员福利共享计划落地。省总工会、香港工会联合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已于2020年1月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充分发挥省总线上服务和“阵地”服务功能,促进三地工会优势互补,职工会员服务互通,推进大湾区工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二)湾区兄弟城市有益经验

一是探索构建1+N粤港澳职工交流服务阵地体系。深圳市总工会拟在港澳职工较为集中的福田河套地区建立1个粤港澳职工交流服务深圳分中心;在各区职工服务中心、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N个粤港澳职工服务基地。提供以青年人“双创”为重点的精准服务,探索对港澳职工开放工会服务,打造大湾区工会开展职工服务、培训、文体交流、技能竞赛的综合服务平台,团结带动更多港澳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

二是注重构建信息互通、多元参与的劳资协调机制。珠海市总工会组建了一支超20人的专业化团队,从事澳珠法律援助合作服务,联合澳门工联总会举办“五一”珠澳法律咨询日活动、“珠澳律师日”活动,并与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珠海市司法局共同建立澳珠劳动者法律服务中心,签署《澳珠法律援助合作协议》。

三是积极将港澳籍职工纳入技能人才培养对象范围。佛山市总工会通过开展工匠式职工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和“求学圆梦”计划,对符合条件获得技能晋级、学历提升的在佛山工作在职职工(含港澳籍职工)给予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补贴。

四是不断将港人纳入慰问、送温暖、咨询等服务对象。惠州市总工会将在惠生活困难的港人长者纳入内地政府送温暖的名单当中,连续八年在新春期间,联合香港工联会惠州咨询服务中心对在惠香港长者开展慰问,为疫情期间无法返港的长者送上一丝温情。与汕头国际海员俱乐部合作探望在汕港人的活动。促成香港工联会惠州咨询服务中心与桥西街道办签署合作协议,由香港工联会惠州咨询服务中心帮助在惠港人办办理长者服务卡,为他们提供便利服务。

解决思路和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当前穗港澳职工技能交流和就业创业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省总工会有关工作要求和大湾区兄弟城市的有益经验,调研组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紧扣三大抓手(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服务港澳职工来穗就业,促进港澳青年来穗创业),用好五个机制(湾区工会联席会议、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两会”提案议案、产改工作领导小组、劳动竞赛委员会),在积极推动有关方面完善机制、落实政策、强化服务、深化合作的同时,实现工会五个新突破(在打造培养基地和技能交流平台、推进工会技能培训和交流工作深度融合、拓展大湾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高标准建设工会双创基地、强化穗港澳三地职工交流与服务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工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职工技能交流方面

1.建议深化院校与企业合作。通过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等渠道,建议三地共建专业教学与培训专业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促进缔结“姊妹校”,探索大湾区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的学分互认;鼓励广州职业院校设立“港澳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鼓励企业特别是国企带头与港澳企业合作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为港澳企业输送港澳紧缺的专业人才;协调各类培训资源,突破语言障碍,根据穗港澳创业青年所需,提供技术培训等课程。

2.在打造培养基地和技能交流平台上实现新突破。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密集且培养成效显著的骨干制造业企业打造广州工匠学院,建设集人才主题展览、人才理念宣传、人才政策讲解、人才成果展示等多功能的平台,联合港澳工联会,同时整合“企业+工会”资源建设大湾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3.在推进工会技能培训和交流工作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通过湾区工会联席会议等途径,推动举办职工技术创新合作交流论坛等,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群的职工技术技能。联合港澳工会组织开展职工劳动技能交流和素质提升活动,如“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榜样推选”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增强吸引力。鼓励动员港澳在穗职工参加工会“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工匠技能交流营”“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等活动项目,探索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直播工匠交流营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的共融与发展。

4.在拓展大湾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上实现新突破。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联合开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等数字化技能竞赛,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参与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工匠交流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工作室联盟论坛、羊城工匠培育成果展和企业参观调研等系列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选拔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

(二)服务港澳人员来穗创业方面

1.针对港澳青年获取创业资讯较难、申请落地难,建议整合平台资源。如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政策解读、供求对接、行业、产业地图、院校专业地图、实训实习、产业和人才数据适配化、紧缺人才目录、创新成果转化、创业追踪服务等内容,同时可集中提供各政策申报线上链接入口等板块。

2.针对部分港澳创业者信心不足,缺乏社会经验,建议制定针对性培训政策,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教育。如三地建立协作机制,重点培育港澳专业服务机构,最大限度地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便利,打消其不了解内地创业环境、创业问题层出不穷的顾虑;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创业团队进行培训,提升港澳青年在内地市场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对受训的创业项目进行后续跟踪扶持,建立创业培训学员后续跟踪服务档案,引入评估机制,关注实际培训效果。

3.针对政策不够落地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化和优化。如对创业贷款和融资问题,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积极与三地的银行机构、天使投资人、私募基金、融资担保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加强合作,为港澳青年成立大湾区创业基金,提供金融支持;贷款获批后,跟进、服务好贷款人,签订贷款协议,通过协议约束创业者。建议适度引导及鼓励港澳青创孵化项目往政府重点发展产业的领域发展,如中医药、特色金融、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直播电商、新媒体等,重点扶植有研发成果的科技类创业项目。

4.针对公共服务质效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优化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如设置政务自助服务系统,为创业者自助办理社保、工商、税务以及各类行政审批等业务提供方便,更好地解决创业青年申办工商、税务以及营业执照等方面的困难。构建集创业辅导、项目孵化、交流合作于一体的项目服务体系,为港澳青年打造“产、学、研、用”贯通的创新创业服务阵地。

5.在高标准建设工会双创基地上实现新突破。健全完善专业团队运营引进工作机制,加强香港青年创客联盟、市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协同合作,积极承接大湾区创新创业(广州)中心工作项目。与南沙创享湾“五乐中心”签定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协议,探索工会双创基地融入南沙创享湾青创平台的“前店后厂”工作模式。完善功能设施,建设包含服务大厅、交流展示区、创业孵化及众创空间、路演中心、培训辅导室、风投对接室等功能区,打造集政策宣讲、就业实习、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双创基地文创产品展厅,创建湾区青年文创产品展示机制,定期举办双创竞赛和培训活动,健全完善多链条全方位的港澳职工青年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三)服务港澳人员来穗就业方面

1.建议深入推进人才资质认证互通互认。建议以贯彻落实南沙方案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授予广州部分管理权限,开展新兴职业和灵活就业行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快新行业、新职业、新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另外,三地的一些行业(如法律、会计、建筑测量等行业)在行业标准、从业资格方面存在差异,需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考虑认证办法,放宽从业限制,推动行业人才评价标准统一。

2.建议强化对用人单位的政策支持。建议对招聘港澳青年的企事业单位设置专项补贴,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招聘港澳青年,招聘人数达到总职工人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减少增值税征收额等,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港澳人员就业。

3.在强化穗港澳三地职工交流与服务上实现新突破。建设一批穗港澳职工交流服务基地,继续携手港澳工会紧抓传统佳节和重大节庆日契机,通过举办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在穗港澳台青年踊跃参与,加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以及民族情怀教育,加强人才引导和政策宣传,健全政策宣贯机制,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以技能竞赛为纽带,开展赛前集训交流和以赛促训,通过举办技能交流和竞赛活动,帮助有意向来创业的港澳青年认识及联系更多本行业和产业人士,建立人际网络,提前熟悉内地就业环境。支持广州工联咨询服务中心开展茶聚联欢、法律咨询、政策讲解、参观交流、文体联谊等服务工作,为港澳青年来穗旅居生活、创业就业等提供精准服务。创新穗港澳工会调解与劳动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信息互通、有机衔接机制,应对大湾区内三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广州工会律师专业团队的优势,协调做好职工权益保障,尤其是做好跨境职工维权服务,推动维权服务工作向精准化服务发展。推动落实“湾区通”会员福利共享计划。在省总工会的领导和统筹下,积极促进“湾区通”会员福利共享计划落地,推进大湾区工会资源共享,持续拓展合作内容,为港澳职工提供更多元和优质服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广东省总工会  编辑出版和版权所有:南方工报社 2020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