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运电子报

2023年9
准印证号:(粤O)L0150053

广东工运Page 12 广东工会助力制造业当家的对策研究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东省总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点课题调研②

广东工会助力制造业当家的对策研究

□ 作者 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陈伟东

在2021年百场劳模工匠进企业进校园宣讲活动上,全国劳模、广东中泰家具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程祖彬与职工分享成长故事。/ 林景余 摄

省总工会坚持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 林景余 摄

制造业是广东产业的鲜明底色,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四成,贡献了近四成的税收,吸纳超三成的就业人口,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当家的部署要求,找准找实工会融入服务制造业当家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广东省总工会组成调研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广东工会助力制造业当家的对策研究”重点课题调研。截至2023年7月,调研组共赴8个地级以上市、11个区(县)开展调研,实地调研制造业企业24家、基层工会组织38个,组织召开座谈会12场次,参加座谈人员120人,开展走访慰问访谈劳模工匠、企业负责人、工会干部、一线工人等130余人次,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收到各级工会调研报告6份,开展专家咨询5次。通过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前广东制造业发展状况,深入掌握制造业工人队伍结构、素质、诉求等方面情况,系统分析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工会助力制造业当家的对策建议。

广东推进制造业当家重大部署的基本情况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当家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2021年以来,相继发布《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制造业当家22条”),明确了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总“路线图”和“施工图”。2023年6月20日,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围绕“十大新突破”,全会强调,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广东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9万家,去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7家,推动1万家企业“小升规”、超过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带动显著,2023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达23.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8.2%,制造业投资增速要高于全国12.2个百分点。

当前,广东正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2027年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2035年全面建成制造强省”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着力实施制造业当家“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大项目”扩容增量行动、“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等五大提升行动,统筹推进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各项工作,塑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广东工会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认真落实广东制造强省建设重大部署,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总抓手,紧紧聚焦制造业工人这一群体,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高质量推进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宣传教育,实施百个劳模工匠微课堂、百场送文艺进企业、百场劳模工匠进企业进校园宣讲、百场党史主题阅读、百名劳模图片展等“五个一百”行动,总结推广职工教育“广州模式”、产业工人文化服务“佛山经验”,打造“职工书屋”“广东工人艺术团”、工人文化宫等职工文化服务品牌,截至2023年7月,全省建设建成工人文化宫99个、“职工书屋”1.4万家,广东工人艺术团累计送文艺进企业300场,覆盖职工群众1200多万人次。推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建设,在全省修缮、改造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一劳大”旧址纪念馆、省港大罢工旧址纪念馆等一批红色工运纪念场馆,充分发挥红色工运资源教育引导作用,打牢广大产业工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思想基础。

二是提高主人翁地位。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在“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劳模表彰等方面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有产业工人42人,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中有产业工人92人,在省劳模、省五一劳动奖评先中产业工人超过半数,产业工人代表在各级工会组织领导机关普遍兼职。不断推动工资集体协商,近三年全省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806份,覆盖企业3.2万家,覆盖职工114万人。强化企业民主管理,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民主管理 促进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制度落实的意见》,全省10.9万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制度,大力推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全省股份制企业职工董事达5486人、职工监事达1.87万人,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社会氛围和工作导向更加鲜明,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

三是深化建功立业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积极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为龙头,以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为基础的竞赛体系,每年竞赛项目超过100个,参与劳动竞赛1000万人次以上,近100万职工通过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比赛活动提高技术等级。充分发挥工匠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成功承办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联合港、澳工联会深入实施大湾区工匠精神传承与培育计划,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连续6年开展“南粤工匠”学习宣传活动,截至2023年7月,已培育选树“南粤工匠”100人,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形成“羊城工匠”“深圳工匠”“珠海工匠”“韶关工匠”等一批品牌,构筑起工匠人才聚集的高地。深化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创新广东工匠学院建设模式,创建大湾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78家,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1.16万家,形成崇尚技能、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四是提升技术技能素质。制定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持续开展“求学圆梦”行动,开设全国首个省级工会劳模工匠本科班,各级工会组织累计投入近3亿元助力提升职工学历技能水平。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常态化举办全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发布会,加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的展示交流、转化应用,大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近两年,全省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50万项、技术革新20万项、发明创造40万项、获得专利7万个、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3.6万项。推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参与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新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努力把产业“新工匠”打造成南粤产业工人新名片。截至2023年7月,我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8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0多万人,占比34.1%,均居全国前列。

五是提升维权服务水平。推动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实施工资激励保障计划,推动企业凭职工技能晋升、凭业绩定薪,技术工人工资年均增幅达8.23%。坚持产业工人队伍维权与维稳相统一,强化12351职工热线、工会千人律师团等资源力量建设,完善“法院+工会”“人社+工会”“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等多元化解劳资纠纷机制,参与构建广东特色根治农民工欠薪制度体系。开展职工生活品质提升行动,打造送思想文化、送身心健康、送平安保障、送温暖关爱、送工作岗位、送技能提升“六送”活动品牌,强化服务阵地建设,目前,全省建成各级职工服务中心5450家、户外小休站和爱心驿站6980家、“司机之家”900多家,每年服务产业工人1200万人次。扎实推进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包括困难产业工人在内的16.4万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全部实现解困脱困,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六是发展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强化工会就业服务,开展“工会就业服务月”、南粤春暖“稳岗留工”、“阳光就业”等系列活动,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稳定发展,全力服务保障制造业企业用工。大力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发展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大力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以精准关爱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截至2023年7月,全省建立市、县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237个,新增新业态会员超100万人,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成为维护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最坚实力量。积极推进“劳务派遣工管理服务”“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等全国项目试点,在推动农民工落户城镇、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提升农民工住房保障水平、强化农民工维权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落实制造业当家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

一、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呈加速演变态势,产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进入深入调整阶段。广东制造也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端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危害,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促进产业回流和产业链整体回迁,引发了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利用低成本优势,吸引我国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转移,产业链外迁对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全国看,“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三期叠加”影响仍在持续,推动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从广东看,广东地处“两个前沿”,处于中美经贸斗争的风口浪尖,制造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最新出现在广东,对广东制造抵御冲击、化解风险提出了更大考验。制造业领域,我省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还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韧性还需提升。“制造业当家22条”明确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这对广东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制造业工人技能素质亟需提升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制造业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及多业态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亟须加快打造一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宏大的高素质制造业工人队伍。但当前我省制造业工人整体规模结构等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一是总量还需提高。虽然当前我省技能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技能人才规模与我省第一经济大省发展实际、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还不适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截至2023年7月,广东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为26.1%,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另据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广东每年培养约80万名技能人才,但每年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120万名,每年存在近40万的技能人才缺口。从长远来看,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阶段人口减少,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

二是结构还需优化。调研显示,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呈现“四多四少”的局面,即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且高技能人才出现年龄断层。截至2023年7月,我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为34.1%,略高于江苏(32%)、浙江(32.3%),低于上海(35%),但与德国(50%)、日本(40%)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另外,制造业企业普遍对从业者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数据显示,目前,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制造业技术工人面试合格率普遍低于10%。

三是供需还需平衡。制造业领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农民工等劳动者群体知识技能与现代产业需求不匹配。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配、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部分高校、职校存在专业不对口、教学配套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农民工知识学历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无法满足制造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企业需求,导致“就业难”。另一方面,制造业岗位缺工和工人流失现象突出。调研显示,我省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一直维持在1.5以上,高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维持在2以上的水平,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部分岗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3.11。调研显示,目前我省缺工最为明显的制造业岗位依次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岗位、需要持证上岗的特殊技工、复合型的现代化专业人才。

三、制造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面临挑战

一是新就业形态发展对制造业劳动力的虹吸作用显现。随着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相比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或工厂,新就业形态具有劳动收入更高、工资结算方式更灵活、工作自由度更高、技能要求更低、工作环境更开放舒适、自我价值认同感更强、更契合年轻人特点等多方面优势,形成了对工人特别是新生代工人的强大吸引。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滴滴平台上大约41.1%的专职司机来自制造业;而在疫情期间加入美团平台的骑手中,35.2%的骑手来自工厂工人。省总工会2022年全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情况调查显示,约有49%的劳动者曾在工厂务工,其中外卖骑手、货车司机和快递员从制造业流入的比重位居前三,分别占比60.5%、56.3%和56%。

二是“机器换人”浪潮对制造业工人产生“挤出效应”。随着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自动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企业生产中,重塑了企业岗位结构,减少了企业对重复性、程序性普通工人岗位的需求,催生所谓“机器换人”。“机器换人”造成制造业就业人数整体下降。以广东某大型家电企业为例,2011年一线工人达到5万人,随着该公司逐步建成智能工厂体系,2015年减至2.8万,2019年进一步降至1.6万,预计连续七年将减少七成工人。珠三角某市连续3年推动实施“机器换人”,2020年相对减少用工近20万人,实实在在减少了企业用工人数。

三是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转变。一方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未能得到充分宣扬。全社会对实体经济、制造业以及产业工人的关注不够多,对职业教育甚至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导致许多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到工厂上班缺乏身份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另一方面,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劳动者的价值诉求发生变化。当前,“80后”“90后”成为制造业工人的主体,他们在收入分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新特征,追求体面劳动、提升生活品质、实现自我价值等社会性、精神性需求更为明显。但当前部分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流水线作业管理相对严格、工作相对枯燥、压力相对较大,而企业文化服务、活动开展、阵地建设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他们不愿意进工厂的重要原因。

四、制造业工人权益保障机制仍需完善

一是收入水平还需提升。近年来,制造业工人收入虽逐年上升,但目前仍处于低位。2022年开展的第九次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制造业工人月均货币收入(不含年终奖)为4987.9元,除制造业以外的第二产业职工群体为6572.1元,第三产业职工为5905.9元;有43.9%的制造业工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或低收入水平,有21.9%的制造业工人表示2019年以来未涨过工资。而且,制造业工人平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2022年广州市主要行业职工薪酬福利集体协商参考信息》显示,广州制造业中,一般操作/服务人员薪酬水平较低,平均年薪不到5万元,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年薪不到8万元,只有达到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年薪才能超过10万元。相比之下,大部分外卖从业人员的薪酬达到10万元以上的水平,大部分快递从业人员的年薪达到9万元以上水平。

二是发展空间还需拓宽。一方面,当前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双轨管理体制还未根本改变,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尚未从制度上打破,人才晋升通道过窄、成长激励不明显。部分资深工人学历不高,无法提升技能等级,也无法进入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岗位,在工资待遇、职位晋升方面受到限制,人才跳槽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制造业企业陷入“招来人却留不住人”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国家技能等级标准不能完全适应所有企业需求,行业、企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还不完善,技能人才跨企流动受到限制。

三是服务保障还需加强。一方面,劳动权益保障不够全面。调研显示,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工人承担着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特别是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在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保障不足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同时,部分制造业企业“旺季加班生产,淡季安排调休”的工作安排、相对“热”“脏”“累”的工作环境、园区(厂区)及周边缺乏相关生活配套等情况,对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公共服务难以享受。由于户籍等因素限制,制造业工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发展机会等各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是制造业工人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形势下工会助力制造业当家的对策建议

深入落实制造业当家重大部署,对于持续巩固和强化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顶梁柱”作用,加快塑造广东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会作为党联系包括制造业工人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牵头单位,要紧扣制造业当家大局、立足自身职责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作用,高质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力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制造业工人队伍,凝聚起制造业当家的磅礴力量。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制造业当家的思想共识。扎实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宣传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广泛宣传宣讲党中央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部署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最新部署要求,广泛宣传宣讲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当家的战略谋划和工作举措,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深入认识我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制造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创新职工思想政治方式方法,多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多用身边人、身边事宣传好制造业当家的成就成果、制造业工人的政策利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加大网上引导工作力度,突出做好制造业企业、非公企业、新就业形态等重点领域和青年工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工作,切实增强思想引领实效。坚持把宣传教育与服务保障相结合,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中做好职工群众特别是制造业工人的联系引导、答疑解惑、关心关爱等工作,让职工群众在真真切切享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中认同制造业当家理念、肯定制造业当家成效、自觉自愿投身制造业当家火热实践。

二是提高技术技能素质,夯实制造业当家的技能人才基础。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深化落实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积极参与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支撑工程,助力实施制造业当家“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行动,着力培养一批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复合型、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完善技能竞赛格局,紧紧围绕制造业当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扎实开展全国引领性竞赛及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深化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发展模式。构建技能形成体系,深化“求学圆梦”行动、劳模工匠本科班、产业工人大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工匠学院、职业教育学院、企业实训基地等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企校合作,向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深入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等阵地作用,深化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职工创新创造交流展示活动等成果转化运用,为制造业当家注入创新动能。

三是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制造业工人。拓宽服务领域,聚焦制造业工人群体加快构建以精准帮扶和普惠性服务为重点的工会服务体系,推动送温暖、送清凉、职工医疗互助、阳光就业等服务项目向制造业领域延伸覆盖,投入更多资源在制造业企业和职工聚集的园区建设职工之家、司机之家、工会爱心驿站、职工书屋等服务阵地,在稳步实现共同富裕中不断提升制造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社会保障,推动实施更多向制造业工人群体倾斜的实事服务项目,扩大住房、交通、文化、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覆盖面,进一步优化入户、子女上学、社保等公共资源分配方案,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劳动报酬和社保转移接续等问题。提高社会地位,推动把产业工人纳入党委政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重点人才工程、重大科技奖项中专列产业人才项目,积极争取适当增加其在“两代表一委员”和在群团组织领导机关中兼挂职的比例,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舞台。畅通发展通道,打破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的限制,推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产业工人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是维护制造业工人合法权益,引领构建制造业领域和谐劳动关系。加强源头参与,主动参与涉及制造业工人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修改,推动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保障好制造业工人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权益,推动解决好广大制造业工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收入水平,推动实施符合制造业工人特点的分配制度,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督促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助推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维护民主权益,推动完善企业民主管理机制,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厂务公开、业务公开,积极探索劳资恳谈会、民主议事会、民主协商会等产业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有效方式,充分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队伍稳定,完善“法院+工会”“仲裁+工会”等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用好12351职工热线、工会律师团等力量,全力维护制造业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和职工队伍和谐稳定。

五是发展壮大制造业工人队伍,为制造业当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着力发展制造业工人队伍,加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性矛盾、劳动者不愿进工厂当工人、机器换人“替代效应”等问题的调查研究,推动提高制造业工人工资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强化企业民主管理和社会保障、提升工作稳定性、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努力保持制造业工人队伍总体稳定并逐步壮大。着力抓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巩固拓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成果,推动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反映强烈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突出问题,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力量。着力推动加强产业规划,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的协同联动,坚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步规划和推进,理顺制造业人才工作体系机制,优化制造业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让平台就业与制造业就业在产业演进中有序推进。

六是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充分发挥制造业企业在制造业当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制造业企业服务保障,聚焦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广东制造”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等部署要求,深化百人以上企业“大走访·大宣讲·大服务”专项行动,加大对“制造业当家22条”等惠企政策的宣讲普及力度,健全“一企一策”“工会干部挂钩联系企业”等工作机制,全面了解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招用工、人才储备、职工培训、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强化工会就业创业服务,聚焦制造业领域组织开展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民营企业专场招聘、农民工专场招聘等活动,探索“直播带岗+现场招聘会”等新模式,推动建立“职工创业园”“创业实训中心”等职工创业基地,搭建更多职工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工会经费支持,探索设立工会促进制造业当家专项支持资金,按照规定用于发放制造业职工返岗复工补贴、就业创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费用,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工会经费支持政策,依法依规适度减免制造业小微企业的工会经费。

七是加强宣传引导推广,积极营造制造业当家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推广普及,主动融入“广东制造”文化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将制造业知识、实践实训、工匠精神等融入劳动教育体系和企业文化,支持鼓励劳模工匠、企业家、工程师进企业、进校园,讲好“广东制造”故事、擦亮“广东制造”金字招牌。加强表彰激励,注重发掘培育广东制造业工人中的先进典型,推动在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南粤工匠、技术能手、南粤最美职工等评选表彰中,对制造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给予适当倾斜。加强舆论宣传,依托主流媒体、工会宣传阵地、企业文化平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宣传广东制造精品、奋斗者群像等广东制造故事,大力讴歌广东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创造、卓越贡献,在全社会树立关心制造业、尊重制造业工人、支持制造业当家的价值导向和良好氛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广东省总工会  编辑出版和版权所有:南方工报社 2020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