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工人阶级,十分关心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高度重视,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自启动以来,河源市组织推进有力、政策举措管用、工作成效明显,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推进改革走深走实,河源市总工会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企业一线和职工,采取座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初步掌握了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产业工人建设改革现状
(一)思想政治表现较好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把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法治教育,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2021年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关单位通过粤工惠·河源号、河源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精神等信息116期272条次,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强国复兴有我”“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教育,组织开展河源市最美新时代工人故事分享会、“致敬劳模·致敬劳动者”全城亮灯展播、“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河源市第三届职工摄影大赛等活动689场。广大产业工人在参加教育活动中,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近年来,劳动领域未发生政治安全事件,未发生大规模上访上诉事件,产业工人思想状况总体健康稳定,政治表现总体良好。
(二)队伍人数基本稳定
一是制造业从业人数略有下降。根据《河源统计年鉴》披露,2020年,我市全社会从业人数143.25万人,其中产业工人数量近30万人,占比20.94%。2016-2020年,制造业人数分别为20.46万、20.83万、19.32万、18.11万、17.06万,同比2016年,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数下降3.4万人。
二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幅增加。近年来,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蓬勃兴起,我市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幅增加,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3万人。其中,快递员约5000人,外卖配送员约1.5万人,货车司机约5000人,网约车司机约5000人。
(三)技术技能不断提升
一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通过优化职校布局、优化专业设置、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产教融合等方式,加强全市16所中职院校建设,每年培养学生约2万人,为产业工人队伍提供源源不断有生力量。
二是学历提升途径多样。产业工人可通过自考、成人高考、远程教育、电大等途径提升学历。市总工会“求学圆梦”活动和团市委“圆梦计划”,每年资助500名产业工人提升学历。
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市政府出台《河源市“广东技工”工程实施方案》《河源市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深入实施,每年培训3.5万人。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的通知,大力实施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等十大职业技能提升工程,2019-2021年,推动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各级劳动和技能竞赛广泛持久深入开展,每年以赛代训5000人。各省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每年以师带徒5000人。各有关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岗培训、技能培训、安全培训,促进产业工人职业技能不断提高。
四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便高效。深入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依托中职院校、备案企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每年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万人。2016-2021年,全市职业资格获证人数6.08万人,其中初级工1.3万人,中级工4.04万人,高级工7366人,技师47人。
五是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教育、医疗、科技、农业等领域人才引育若干措施,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
(四)建功立业热情高涨
一是积极参加劳动和技能竞赛。广大产业工人充分焕发新时代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在竞赛中展现自我、切磋技艺、促进发展。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800多场,参赛企业1.6万多家,参赛职工3万多人,产生河源市金牌工人114人、河源市岗位技术能手262人。
二是积极开展创新创效。市政府出台《河源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河源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每年安排财政资金6000万元用于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各级工会高度重视和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创建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4家、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67家、市劳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家,推动创造就业岗位1200多个、经济效益8亿多元。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围绕提质增效、节能降碳,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五)地位待遇有所提高
一是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彰显。广大产业工人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我市产业工人1人,新一届全国和省人大代表中,我市产业工人2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我市产业工人2人,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中,产业工人11人,比上届提高10个百分点,市第八届人代会代表中,产业工人18人,比上届提高0.5个百分点。27名产业工人兼职市县(区)总工会副主席、团委副书记、妇联副主席。
二是民主权利进一步保障。市总工会印发《2019-2023年河源市企业民主管理工作规划》,各级工会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督促企业进行民主建会、民主换届,大力推进厂务公开、会务公开,推动建立多层级劳资协调机制。广大产业工人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代表)大会、职工董事参事等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参与涉及切身利益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是经济待遇不断提高。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从1410元/月提高至1620元/月;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推动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普遍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2016-2020年,产业工人年平均工资从5.7万元增长到7.2万元,增长率26.32%。
四是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各级工会常态化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送”活动,今年以来发放帮扶金652.18万元,帮扶产业工人2.48万人;大力推广职工互助保障计划,今年参保职工超过10万人,理赔6121人、金额725.29万元,有效减轻职工医疗负担;大力加强职工服务阵地建设,今年新建县级工人文化宫1个、户外劳动者工会爱心驿站11家、司机之家9家、爱心妈妈小屋10家、省模范职工书屋3家;充分发挥市工人文化宫作用,举办舞蹈、书画、健身、武术、音乐、球类等公益文体培训班118班次、爱心托管班10期,普惠产业工人3875人次;关心关爱技术工人,今年以来,组织6批180人参加疗休养,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存在问题
(一)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74%产业工人中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上,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工资福利待遇较低,进城务工人员在户籍、教育、子女上学、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过去10年,我市人口流失近10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到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
(二)整体素质依旧偏低
54.2%产业工人学历在高中及以下,有继续提升学历意向的产业工人仅占31.2%。86.5%产业工人技能等级在初级及以下,79.3%无技能等级。高技能人才、行业带头人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培育。据统计,我市高学历高职称技能人才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比率仅为9.79%。
(三)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一是晋升难。按照现有职业技能标准划分,产业工人晋升主要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五级等级体系,由于要求产业工人必须具有较长的工作年限才能晋级,且晋升条件比较苛刻,因此通过提升技术获得晋升的机会有限。
二是跨界难。89.1%产业工人是中层管理以下人员,现实中不少企业技术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尚未从制度上打破,产业工人向上晋升空间小,工人即使技能水平再高,也很难跻身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行列,出现所谓“天花板”现象。
三是流动难。产业工人在跨地区跨行业地正常流动时,仍然面临户籍、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障碍,合理流动受限制,既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强化了结构性就业难。
四是出彩难。产业工人与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相比,获取和占有资源有限,缺少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也缺少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人生出彩的机会相对偏少。
(四)工资待遇整体偏低
54.9%产业工人每月工资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工资收入中约有30%是加班补助收入。收入渠道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计时或计件工资,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尚未普遍形成。
(五)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推进主体是企业,但企业思想顾虑较多,担心改革影响生产发展,对推进改革的内生动力不强。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建议
(一)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要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要着眼于“留”。强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根据发展需求,与中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引导毕业生留在河源就业创业。要大力推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在我市开展四年制本科教学,继续推动其他高校在我市设立分校区。
二要着眼于“吸”。常态化举办“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服务保障,鼓励吸引产业工人本地就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三要着眼于“服”。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实施就业创业十大行动,落实创业资助、职业技能提升补助、租金补贴等政策,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在河源就业创业。
(二)构建技能形成体系
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强我市16所中职院校建设,切实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紧跟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健全教学标准、更新课程内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二是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以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为重要抓手,推动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传播工匠精神、传承技术技能,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本单位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培训一大批适合产业发展和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产业工人。
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推进全市技工院校、中职院校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覆盖、全部专业全覆盖,鼓励支持我市龙头企业、行业代表企业、广泛用工企业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稳步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认定工作,引导广大产业工人积极参加职业技能认定。
四是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要聚焦“五大产业”,继续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育力度,加快高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建设,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三) 建立健全技能导向激励机制
一是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分配制度、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二是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的扶持力度。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科技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要继续加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深化“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产业工人展示自我、实现价值创造条件。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企业的思想认识。要创新形式和载体,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人阶级和产业工人的关心厚爱,宣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举措的阐释,在全市营造关心、支持、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是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切实增强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要坚持分类指导,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要深入了解我市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实际状况,充分考虑企业所在地域、行业、规模、所有制等因素,对不同类型企业推进改革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要发挥各级工会作用,推动各项政策举措在企业落地落实。各级工会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把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举措在企业落地落实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结合全总、省总部署的“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行动,建立挂钩联系服务县区和企业机制,直接联系指导推进企业改革工作。要及时总结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成效,注重典型引路,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作者单位:河源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