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运电子报

2022年7
准印证号:(粤O)L0150053

广东工运Page 18 新就业领域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就业领域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以深圳龙岗为例

□ 作者 李小红

5月25日,深圳市龙岗区总工会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体生日会,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从业人员等3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去生日的祝福。/ 李小玲 摄

“十四五”期间,我国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和生产制造领域的渗透场景更加丰富。随着共享经济的全面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该领域因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逐步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前段时间,深圳市龙岗区总工会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方式,调研了网约送餐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家政服务员等新就业领域工会工作推进情况,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调研发现,受新就业领域劳动关系复杂、人员组织松散、维权机制欠缺等因素影响,工会工作推进面临困难和挑战,亟待重视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劳动关系复杂,建会入会面临新挑战。新业态领域劳动就业存在去雇主化、去组织化和兼职全职自由切换等现象,劳动关系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传统建会入会方式提出新的挑战。调研发现,新就业领域用工形式与职业呈现出多样性,如网约送餐员有55.49%是直接签署劳动合同,22.54%的为业务外包;网约车司机的用工形式也比较复杂,仅29.6%的网约车司机签订劳动合同,其余15.2%为兼职用工,11.2%为业务外包,另有44%通过挂靠公司、向租车公司租赁汽车、个人自主加盟等方式用工,均未与平台企业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新就业领域不同于以劳动关系确定工会组织关系的传统模式,该群体加入平台企业工会面临困难。

(二)人员组织松散,职工服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业态领域从业人员具有就业灵活、分散流动、规模大、发展快和工作不稳定等特征,被调查人员中80后、90后占绝大多数,平均从业年龄为35岁。调查显示有46.8%的从业者选择在该领域就业的原因是“工作时间自由”,占比最高,另有36.4%选择“学历门槛低”,有31%选择“薪资符合预期”,由此可见受访人员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及工作任务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有较高期许,对互联网平台及网络环境依赖性大,不适应传统企业固定的时间安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平台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直接的日常沟通往往依托网络,人员组织与联系较为松散,面对面交际沟通弱化,传统线下为主的工会组织管理模式难以及时覆盖分散流动的灵活就业人群,基层工会职工服务工作模式亟需转型。

(三)维权机制欠缺,职工权益保障面临新问题。新就业领域平台从业人员因劳动关系的认定遭遇法律政策瓶颈,针对该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建设欠缺,包括线上预警、线下介入、高效处置、法律援助、再就业帮扶等全链条处置机制有待完善。同时,新就业领域灵活就业群体整体年轻,虽然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大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被调研人员中63%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且该群体习惯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往往一些正常的权益诉求,一旦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传播,容易呈现网络舆情扩散效应,引起群体性劳资矛盾纠纷。

二、对策建议

(一)创新建会入会模式。立足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复杂、就业灵活、流动性大等特点,采取边服务、边维权、边入会的方法,实行“重点建会、行业覆盖、区域兜底”建会入会模式,创新网上入会、扫码入会等方式,简化入会流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提供最大便利,最大限度争取零散从业、灵活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应入尽入。

(二)完善服务阵地建设。各级工会加快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建设服务站点,为该群体提供饮水、就餐、小憩、如厕、简单药疗等小微服务等。街道和社区可以依托社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联合挂牌成立服务阵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站点,其他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发场地空间,建立专属服务空间,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组建服务队伍力量。强化基层工会干部、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建设,在新就业形态领域配备专职和专业队伍力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服务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引入社会服务专业人才队伍,聚焦群体需求,创新设计优质服务项目,开展系列公益服务活动,助力新就业形态群体的软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链接志愿服务资源,通过成立职工义工队、职工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组建新就业形态领域内部的志愿服务队伍,提高该群体参与公共公益事务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领域文化建设。

(四)优化职工服务模式。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互联网平台的高依赖度和年轻化的需求习惯,着力推进智慧工会建设,通过短信、公众号、短视频、地面推广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形式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形成有问题找工会、有困难找工会的观念,提高工会认知度。运用心理辅导缓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工作、生活中的双重压力,通过开展在线健康服务、线上心理测评、线下心理讲座和心理减压等活动,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随时随地接受心理健康服务,舒缓群体心理压力。利用辖区特色文化小镇、党群服务中心、展览馆、红色教育场所等公共优势资源,开展系列城市融入主题活动,体现社会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爱。

(五)做实权益保护工作。开展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和劳动用工“法律体检”活动,联合司法、信访、网络监管等部门推动完善劳动争议多方合力、多元化解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一体化线上维权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进一步畅通沟通联系渠道。发挥相关职能部门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的“律师驻点”、“律师入企”、劳动争议律师代理等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完善新业态领域权益保护建设。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总工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广东省总工会  编辑出版和版权所有:南方工报社 2020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