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dgy.nfgb.com.cn/Img/2023/11/202311060a9fcfc40cee49ffb09c9f0bf8935c16.jpg
2022年6月27日,经过为期一年整体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升级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重新对公众开放。/ 郗建新 摄 2022年6月23
http://gdgy.nfgb.com.cn:8080/content/2023-09/30/001292.html

锚定“走在前列” 回应最大关切

——广东工会五年工作回眸

2022年6月27日,经过为期一年整体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升级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重新对公众开放。/ 郗建新 摄

2022年6月23日,由广东省总工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广东省首部为工匠技能人才立传的纪录片《南粤工匠》开机。/ 林景余 摄

2022年1月12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劳动竞赛在广州南沙正式启动。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伟东参加活动。/ 林景余 摄

建筑工人陈红兵通过“粤工惠”平台“智送清凉”活动领取到了自己喜欢的清凉饮品。/ 许接英 摄

2021年9月10日,顺丰集团工会广东区域举行职工万人集中入会仪式,快递小哥晒出自己的工会会员证。 / 林景余 摄

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深化对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切实以总书记思想统领广东工会一切工作,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健全“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机制,构建省总主席工作会、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机关“每周一学、每月一课”学习会和党支部(党小组)集中学习会的“四位一体”学习体系,推动总书记思想入脑入心。

强化党的建设。强化对党忠诚教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制定实施省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抓好“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模范政治机关建设,不断提升工会系统党的建设质量。

强化思想引领。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省职工诵读、“我和我的祖国”千场文艺展演、广东劳模工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全力打造百个劳模工匠微课堂、百场送文艺进企业、百场劳模工匠进企业进校园宣讲、百场党史主题阅读、百名劳模图片展等“五个一百”模式,把“大学习”的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发展前沿。做好广东红色工运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宣传工作,推动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改造提升和展览开幕,依托珠江两岸工运地标建筑打造全国首条水上“红色工运之旅”主题航线,引导广大职工群众从党领导下的广东工运史中汲取力量。全面打造职工群众思想引领阵地群,大力推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职工书屋、工人文化宫、工人艺术团等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946家,各级各类职工书屋1.5万余家,县级以上工人文化宫102家,广东工人艺术团送文艺进企业线上线下覆盖职工1800万人次。

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建功立业

着力打造产改“广东模式”。积极构建全省“一盘棋”的产改工作格局,成立省产改领导小组带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成立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全省制定出台产改相关文件376个,推动产改纳入广东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省委督查考核事项和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实施“新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并纳入2022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努力把产业“新工匠”打造成南粤产业工人新名片。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开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规范劳务派遣工管理,维护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两个全国项目试点,在服务保障劳务派遣工权益、推动农民工落户城镇、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推进产改中,探索形成“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南粤工匠”等一批工作品牌,总结推广职工教育“广州模式”和产业工人文化服务“佛山经验”等。我省产改工作得到了中央改革办和全国协调小组的肯定,在全国产改工作专项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多次刊登我省推进产改的做法和成效,省委、全总主要领导对我省产改工作作出肯定批示。目前,广东产业工人2500多万,技能人才总量达19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7万人、占34%,位居全国前列。

着力深化劳动和技能竞赛。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深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和广东海上风电项目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积极构建以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为引领,以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载体的职工建功立业体系,充分激发全省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举办各类劳动竞赛2100项次,涵盖80个行业(系统)、357个工种(项目),参加单位66.7万家、参赛职工2746.3万人次;全省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600万项,开展技术革新项目35万项,职工发明创造10万项,获得专利7万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8.5万项。

着力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成功承办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广东129组职工创新成果完成线上成果转化签约,转化金额超10亿元,为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作出广东贡献。不断强化“南粤工匠”品牌效应,连续6年组织“南粤工匠”学习宣传,实施“南粤工匠”品牌提升系列活动,精心制作的首部工匠技能人才专题纪录片《南粤工匠》全网播放量超1.2亿次,截至2023年,已培育选树“南粤工匠”110人,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形成“羊城工匠”“深圳工匠”“珠海工匠”“韶关工匠”等一批品牌,构筑起工匠人才聚集的高地。联合港澳工联会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工匠精神传承与培育计划,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1.26万家,总数居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400多家省级创新工作室共创新攻关项目57594个,取得专利及成果16307个,培训职工116.89万人。制定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大力开展“求学圆梦”行动,在全国开设首个省级工会劳模工匠本科班,高质量推进广东工匠学院建设,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累计投入近3亿元助力提升职工学历技能水平。

坚定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

突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力量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会劳资纠纷应急处置分队,率先组建工会律师团,率先打造12351职工热线一站式维权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7月,全省建成达1万人、覆盖全省的劳动关系信息员队伍,组建工会“千人律师团”,1500多名工会律师团律师挂钩担任2400多家企业法律顾问,推动建设近10万个区域性行业性和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培育发展16.5万名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12351职工热线累计为75.8万人次提供服务,满意度99.70%,广受职工好评。强化协商协调。总结深圳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经验,全面推广“三个一批”建设模式,即建设一批社区、村、园区工会联合会,建设一批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建设一批“会、站、家”一体化的职工之家。制定实施《广东省总工会关于在企业中建立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的意见》,丰富拓展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总结推广劳资沟通协商“龙岗经验”(即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方联席会议—园区职工议事会—社区职工议事会“小三级”协商对话体系),推动集体协商提质增效。截至2023年,全省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覆盖重点行业742个、重点企业13.3万家。强化工作联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等各方协调联动,在全国率先试点“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和全总的肯定与推广。截至2023年,全省设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站160个,纠纷化解巡回服务点309个。

突出提升职工服务质效。注重品牌打造。开展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行动,打造出农民工平安返乡、工伤探视慰问、“二次医保”、心理健康服务等具有广东特色和工会特点的服务职工金字招牌。探索形成“3+N”职工服务计划(“3”指必须开展的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和文体健康类的服务种类,“N”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企业职工的需求而开展的职业发展、亲情关爱、节日喜庆、心理咨询、争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种类的服务项目)、“三工联动”职工服务模式(“以工会为主导,以社工为承担,以义工为配合”的联动服务模式)、企业职工社团“创投活动”(通过创投活动,资助有创意、有想法的职工社团和基层工会,自下而上地为职工、基层工会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等一批经验做法。历史性完成全省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任务,累计筹集帮扶资金5.8亿元,帮扶困难职工76.2万人次,全省建档立卡的16.4万户困难职工已于2020年底如期全部实现解困脱困,670余户深度困难职工已纳入常态化帮扶实现解困,困难职工家庭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23.3%,困难职工满意率99%。注重模式创新。在“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的常态化四季服务基础上,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依托“粤工惠”会员实名服务平台,开展“智送清凉”“智送温暖”“智送健康”“智送岗位”“情暖新业态”等系列活动,开创互助保障、困难帮扶、职工培训、就业服务等“一键式”服务,打造“粤工惠购”“粤工惠养”“粤工惠享”“粤工惠学”等普惠服务平台,切实提升职工服务智能化、便捷化、普惠化水平。注重阵地建设。全省建成省、市、县、镇街(工业园区)和企业五级职工服务中心(站点)5450家、“司机之家”900余个、“工会爱心驿站”6980家、“工会爱心妈妈小屋”5400家,评定省级职工服务综合体5家、幸福企业20家、技术工人疗休养基地65家,“幸福船员小屋”被评为全国水运系统服务船员十佳案例第一名;积极筹建大湾区职工交流服务中心,推动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大湾区职工服务新机制。

持续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

协同推进改革。制定实施《广东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广东工会工作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切实增强全省工会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支持基层工会开展差别化改革创新,全力支持深圳工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努力形成全省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工会工作新模式,联合香港工联会、澳门工联总会探索打造大湾区工会联席会议、“湾区通”会员福利共享计划、“千人汇湾区”等工作品牌,探索形成“一国两制”背景下职工群众交流交往、工会组织共建共联的工会工作新格局,积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

夯实基层基础。举全会之力深入落实“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部署,努力实现“七个全覆盖”目标,即工业园区工联会全覆盖、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全覆盖、工人文化宫建设和服务全覆盖、职工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域智慧工会”模式全覆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专业队伍建设全覆盖、工会干部培训全覆盖。连续开展基层工会建设年、落实年活动,大力实施农民工、货车司机等重点群体入会、百人以上企业建会攻坚等集中行动,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五年来,我省企业建会率动态保持80%以上,其中百人以上企业建会率90%以上。目前全省基层工会数为14.64万个,基层工会涵盖单位数为38.51万个,全省工会会员约2093万人,在全国名列前茅。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和“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行动,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省总本级对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和基层工会的经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珠三角地区基层工会上缴经费返还比例从60%提高到70%,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工会上缴经费返还比例从60%提高到65%,五年来,省总本级向非公企业工会主席下拨1.08亿元补贴,向镇级工会下拨经费1.55亿元。加大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力度,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办法》,探索形成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培养管理使用“广东模式”。截至2023年,广东工会已建成一支3500余人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成为推动工会工作的重要力量。

加强新业态工会工作。在全国工会系统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三新”领域工会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的若干措施》,系统部署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和互联网企业建会集中行动,深入实施新业态工会工作“六大行动”(建会入会扩面行动、思想政治引领行动、建功立业争先行动、素质技能提升行动、和谐关系创建行动、关心关爱温暖行动),总结推广新业态“五建模式”(即重点建、行业建、联合建、区域建、兜底建)、“三位一体”入会模式(即广东新业态入会小程序+市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赠送意外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和顺丰集团“工会代表制”经验(即新业态工会——工会代表——工会委员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等一批经验模式,全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新业态工会工作体系。截至2023年,全省建立市、县级新业态行业工联会237个,新增新业态会员超120万人,全国互联网百强在广东的15家企业全部完成建会,最大限度把广大新业态劳动者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

提升工会数字化水平。以“链接资源、赋能基层、服务会员”为宗旨,打造全省工会统一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粤工惠”,创新开发“新业态入会”“劳动关系报送”“粤工惠养”“经费收缴”等小程序,开创“精准触达、方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广东全域智慧工会“新模式”。截至2023年8月,“粤工惠”平台会员数超1690万人,其中实名注册数超1038万人,工会组织超14.26万家。平台访问量超过8亿,日活跃用户突破55万人次,服务会员超过700万人次,“粤工惠”已成为全省职工爱用、常用、惯用的掌上智慧工会平台,连续多年获评全国工会“省级十佳平台”。

广东省总工会宣教部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